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研究课题

延安精神对渭南文化强市的启迪价值

发布时间:2019-10-08 14:40:29    来源:办公室

  文化强市的必然性、现实的基础性和未来的可能性上是毋庸多言的,如何实现才是关键。渭南文化之“强”,最核心而深远的东西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诸多无形的“软实力”方面。渭南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是文化强市的根基和依托。渭南作为古都长安千年京畿重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文化强市积累了深厚的底蕴。改革开放以来,渭南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为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凝练渭南人民崭新生命的外在风采和内在灵魂的先进文化,就是渭南文化强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在纷繁复杂的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烟尘回望延安精神,对渭南文化强市建设更有着独特的启迪价值!

  一、延安精神凝练渭南文化强市的灵魂内核

2018年7月,到延安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走访、观看展览、听专家学者讲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的艰难岁月,近距离地感受了当年共产党人身上的一种特有的政治品格、精神气质、道德风范和优良作风,感受了当年边区火热的民主政治、鱼水般的党群关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整风运动”。深切体会到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等高尚精神对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实践中凝练的延安精神,深深的感动笔者。在艰苦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培育和铸造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巨大影响。

渭南在实现追赶超越中提出着力打造文化强市战略,核心是文化。要实现文化强市,渭南就要以延安精神为文化借鉴,突出其鲜明的精神气质,使之成为渭南文化强市的灵魂内核。以渭南文化为核心凝练的渭南精神可以概括为:勤劳善良、朴实耿直、重教尚学、公道正派、刚强果断、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典型代表是渭南蒲城的王鼎和杨虎城,他们一个是晚清军机大臣,一个是西北军首领。鸦片战争时,王鼎对道光皇帝以死相谏;抗日战争时,杨虎城对蒋介石发动兵谏。在近百年里两次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两个渭南人分别以死谏和兵谏的方式挺身而出,这就是为国分忧、为民请命,也是一种勇于担当的渭南精神的体现。

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下,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渭南人不屈不挠的反抗剥削与压迫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影响最大的是1928年的渭华起义,它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震撼西北的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渭华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传播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群众的心智、转变了群众的观念,引导群众走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过程,形成的“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不怕牺牲,矢志奋斗。”的渭华起义革命精神,泽被后世、永放光芒。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渭华精神、继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渭南投资修建的渭华起义教育基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参观、瞻仰、学习。同时,依托渭华起义旧址打造的渭华干部学院破土动工,项目落成后,将成为渭南、陕西乃至全国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

利用厚重的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催生的旅游等新业态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旅游需求,更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更能起到凝聚人心、激发人奋发进取的斗志。近年来,渭南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旅游资源,与甘肃省庆阳市、我省咸阳市、铜川市联合组成“陕甘边红色旅游联盟”,构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联动、合作共赢”的合作机制。富平县习仲勋故居及陵园等,已建设成爱国精神教育基地。这些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因其独特的民族特色而代代相传,以一贯之。着力打造文化强市,主要在思想引领力、价值感召力、文化创造力、文化产业竞争力、传播力等方面发力。延安精神引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以渭南文化为内核的文化强市必将引领渭南实现追赶超越。

二、延安精神深深熔铸了渭南文化强市的自觉自信

人无自信不立,国无自信不强。文化的自觉自信是文化强市的思想前提和心理基础。只有对渭南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和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渭南文化的自觉自信,来源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深入交融,渭南文化强市必须尊重并顺应这一基质。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渭南若单纯依靠一种文化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寻找平衡点,这才是最为关键、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延安精神提供了这方面最好的历史借鉴,它将最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当时实际完美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文化观发展创新,证明没有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时代性与世界性就无从发扬自身的优势,走出困境。传统文化从来都是民族的血脉,是民众的精神家园。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渭南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渭南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今天仍处于欠发达地区行列,渭南形象鲜明度和知名度不足,市民的观念意识、文明素质、能力素质还有待提高。渭南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不足,消弱了其软实力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长期的发展模式导致重视文化不够,使得境内文化机构较少,从业人员、文化人才较为匮乏,教育基础尤其是高等教育基础弱,难以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活力。渭南历史文化尚处在“多而无序、繁而杂乱”的状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渭南软实力的构建。文化的“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均有出现,但更多的是“自卑自弃”。面对这样的现实,打造渭南文化强市迫切需要的自觉自信的民众基础并不牢固。要克服这样的不自觉不自信,需要借鉴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由弱变强、转败为胜、走向辉煌的时期,是出理论、出经验、出人才、出精神的时期,是中国文化自觉自信的难得展现。因为按照通常的观念,一个十分弱小的缺乏各种社会资源支持的小党,能够发展成为领导全国、而且最具有吸引力和号召力的政党,并最终打败各种强大的对手取得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与民心所向的因素,更是延安精神的文化内核。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党魂,营造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延安精神在中国革命史和建设史上所创造的辉煌,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走到今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也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文化的自觉自信。这种成就、智慧和自觉,无疑给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渭南在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着力打造文化强市的进程中,任务艰巨,困难很大。我们应借鉴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与胆略,重塑共产党的党魂,营造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依靠人民,清醒的认识到渭南文化对渭南发展的深厚价值和多方面的作用,重拾渭南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有了这样的自觉与自信,一切挑战与困难都阻碍不了渭南打造文化强市的决心。在着力打造文化强市的进程中,思路和办法就会显现,就会将传统的渭南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着力盘活资源,用好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如产生于汉代的华县皮影,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以其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委婉优美的音乐唱腔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享有“中华一绝”的美誉,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年辉煌。华州区政府用现代的发展理念结合华县皮影的魅力,让其在中、省级电视台亮相,到世界各地演出,轰动海内外。以皮影热带动皮影雕刻产业,形成“皮影专业村”1个,建立“华县皮影传承人培训基地”1个,皮影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产皮影10万余件,产品畅销国内外。华县皮影这门古老的艺术,既带动了华州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在全世界全国宣传了渭南。华县皮影的传承与发展,应该成为渭南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胡、阿宫腔等蕴积深厚的多种戏曲剧种资源发展的借鉴。同样对独具匠心的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间艺术,对彪炳青史的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隋文帝杨坚等文化遗存资源开发起到积极带动作用。这些珍贵文化资源,都是渭南人的自豪、自信与骄傲。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让渭南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迸发更大活力。

三、延安精神锻造了渭南文化强市的创新基因

创新是文化强市的源头活水、不竭动力和重要保证。任何一种强大的文化,必须不断推动自身的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性国家,就是倡导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要发扬延安精神文化创新的经典范例,以此为借鉴,锻造渭南文化强市的创新基因。

(一)顺应时代潮流,回答时代诉求

延安精神的创新基因之一,就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顺乎时代、顺乎民意的伟大创新,起着引领时代前行的伟大作用。今日渭南打造文化强市,也要发扬延安的创新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刻关注国内外、省内外形势变化,与时俱进地回答现实提出的新课题,这是渭南文化永远保持旺盛生命力并长盛不衰的奥妙所在。渭南是中华汉字、酿酒技术、《史记》的诞生地。这些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核心就是创新创造与争先发展的典范。渭南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方面,应从拥有的丰厚文化资源出发,发扬创新精神,重点围绕“华夏之根”、史圣司马迁、字圣仓颉等方面,成立专门队伍(如成立渭南文化研究院、仓颉文化研究中心、司马迁研究中心等),制定具体方案,创新文化的宣传方式,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放宽文化产业准入门槛,鼓励和吸引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重点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推动资本向旅游、会议论坛、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加快富陶生态文化产业园、蒲城民间工艺产业园、华县皮影产业园的建设,形成文化产业基地,突出文化产业招商,努力吸引大项目、大资本和优秀人才。以华山旅游为依托,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立足渭南文化,深度开发整合、包装文化旅游项目,打好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山水文化等历史文化牌。发展“文化型”“山水型”“生态型”的文化旅游产业,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引进和组织各类大型文化演艺活动、全国性的体育文化赛事,大力发展演艺赛事产业。在此基础上,政府投入专项资金,依托现有的文化资源,围绕内容创意和交易传播两大环节,大力发展工艺美术、时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

(二)以人民为创新主体

延安时期是党和人民的创造力空前迸发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人民形成的延安精神,成为先进文化中核心内容,就在于有着正确的价值主体: 站在人民大众的一边,代表着人民大众的利益;倡导人民过一种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正因为延安精神展现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和党群的鱼水关系,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先进的文化才能通过人民进行传播、发展、创新。渭南在打造文化强市过程中,坚定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渭南博物馆或非物质文化博物馆、渭南文化广场、渭南书城、中国汉字文化博物馆(露天文字博物馆)、中华五千年史馆或司马迁纪念馆、中国书法城(含笔墨纸砚批发零售和书画作品交易等)、演艺剧场等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以县城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面建成“半小时文化活动圈”。积极创新文化惠民的组织方式,改变“政府办、群众看”的单向格局,使市民成为文化艺术活动的主体。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依靠人民,才能将文化强市战略变为现实。

(三)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指导下,继承、扬弃、提炼、升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文明的结果。变的是时代的要求、不变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二者的有机结合,产生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在今日着力打造渭南文化强市战略中,渭南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样要经过现代化的提炼和创造性转化,只有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人民的生活和渭南的行为相联系,才能真正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并最终对外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在着力打造文化强市的过程中,掌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变的是时代的进步发展、不变的是渭南传统文化的精华。渭南在实施“文化品牌”战略中,在变的理念指导下,打造文艺精品品牌熔铸文化名片过程中,要精心组织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的文艺精品,加强重大题材规划,积极推动签约创作、招标创作、跨区域联合创作等模式,面向市场,整合资源,拓展渠道,努力形成合力创作、联合生产、共同受益的新机制,不断提高精品创作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文化生产的活力和创造力。不变的是,创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作品让人看后、观后,更能激发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将电影《智取华山》改编成一部富有时代气息的电视剧精品或现场实景演出,让其成为渭南的一张文化名片;扩大“字之源、史之源、酒之源”的文化影响,并在更高层次和视野上策划和举办“中国渭南国际文化旅游节”,对全市各地的节庆活动进行整合、包装、提升,可以按一年四季的时序安排,打造民俗文化节、华山文化节、三圣文化节、苹果文化节等。发挥资源垄断优势,积极策划举办“中华五千年 史源自渭南”大型论坛和“中华汉字文化国际论坛”。着力做成具有渭南特色、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文化大品牌,不断提高渭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文化开放度。

总之, 从文化的意义和思想的视域回望延安精神,才能使延安精神不至于随着时光的流逝成为仅仅属于过去的历史印记或停留在人们头脑中的记忆。也不至于使诞生延安精神的革命圣地仅仅作为一处历史景点供人们观光和瞻仰。只有将延安精神与本地发展结合起来解读,弘扬延安精神才能获得可持续的生命力,并呈现出面向未来的意义。延安精神也只有在文化精神的意义上传承和弘扬,才能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继续发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渭南文化强市提供宝贵的精神力量和启迪价值。

                                                          中共渭南市委党校  颜晓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