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市上动态

用活渭南红色资源 讲好党的初心故事——我市“永远跟党走”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暨巡回宣讲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21-08-17 10:16:23    来源:渭南日报

        走在渭南这片土地上,庄严肃穆的革命旧址、星罗棋布的红色遗迹,是历史馈赠给渭南儿女最好的精神营养剂。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年3月中旬,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文旅局、市委党史办主办,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承办的“永远跟党走”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在秦东大地上拉开序幕。参赛讲解员穿越厚重的红色文化历史时空,引领着观众从过往的峥嵘岁月里温故知新,一个个蕴藏着红色精神的符号、理念,在选手们的讲述中丰满起来,焕发着时代的光彩。从机关到学校、从线上到线下,信仰光芒在闪烁,初心力量在凝聚。

  

  一边落幕一边启程,渭南红色故事仍在传颂。市委宣传部连日来又牵头组建“渭南市红色故事宣讲团”,挑选了10名从前一阶段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担任宣讲员,将渭南红色土地上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和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英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全市掀起新一轮“红色感动”。

  

  红色精神新领悟——“每一遍讲述都是一次洗礼”

  

  从渭华起义到智取华山、潼关善车口战斗、荔北战役;从革命先驱王尚德到抗日名将包森、情报功臣王超北……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但在一场场的巡回宣讲中,台上还在动情演绎,台下早已热泪盈眶,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息。

  

  “王尚德是陕西党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但深入了解后我才知道,他只是一个身材瘦小,戴着800度近视眼镜,斯斯文文的一个人。但这样的躯体里蕴藏的精神力量却令人震撼……”朱声瑶是市博物馆的一位专业讲解员,经过激烈角逐,在本次大赛中斩获一等奖。在她看来,这次大赛不仅让她感受到使命和责任,更极大地拓宽了视野,“革命先驱们浴血奋战的感人事迹是我们不懈奋斗的动力,我很庆幸能在日常工作中亲近红色历史,希望通过红色故事让我们渭南的红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激励新时代的人们传承英雄的坚定信念和革命精神,为渭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每一种精神,都是一股力量。每一遍讲述,都是一次洗礼。听到各种动人的红色故事,我越来越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志愿讲解员刘甜告诉记者,“经过初赛、决赛、‘一对一’强化训练、巡回宣讲,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我是红色基因的传播者,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者。”

  

  “通过这次大赛和巡回宣讲活动,我才知道,红色故事可以讲得如此多样、如此精彩。”大荔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赵冲说,如何对革命故事挖掘、提炼,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加以提升的本领。进入新时代、站上新起点,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落后。

  

  红色基因永传承——“把老故事讲出时代新内涵”

  

  党史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党史如号角,激发奋进之力。“用最质朴的语言讲最真实的渭南故事,这个形式非常接地气。”听完宣讲后,刚刚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杨女士感觉收获满满,“故事虽远去,但革命精神永远存留在我们心中,作为当代的年轻人要不忘初心,立足岗位做好工作,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陕铁院高新校区的一名大三学生说,“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一场又一场生动的讲述,引发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感慨:“这些感人至深的革命事迹,光辉闪耀的革命品格,深刻阐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党史学习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要以史为鉴,认真融会贯通党史学习教育对党员干部的激励作用,让听过的党史故事、励志金句入脑入心,感悟思想、提升自我,在奋斗的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再续辉煌。”

  

  “追溯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通往未来。”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我们渭南有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多方精心筹备、全域深情宣讲,历时4个多月的活动,主要是为了传承我们的红色文化与红色基因,将这些本土红色资源传承好、利用好,凝心聚力传递正能量,传递真善美。

  

  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雷民康表示,这次活动进一步锻炼和展示了讲解员的业务技能,可以培养一批有号召力的讲解员,发挥“品牌效应”,吸引带动更多人了解红色历史。同时,也让全市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的教育功能进一步开发,展示出城市的发展巨变。我们深刻体会到,弘扬和践行延安精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意义重大。下一步,将利用“宣讲团”这种形式,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赋予新的宣讲内容,大力弘扬和践行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及感人奋进的革命故事和先驱人物的光辉事迹在渭南大地上走进机关、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社区和军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