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毛泽东这样评价“抗大”的学员:“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

发布时间:2022-02-22 11:14:33    来源:中华魂网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以下简称“抗大”) ,又称为“抗日军政大学”,是在“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基础上创办而成。“抗大”作为一所“以培养抗日战争中军事政治的领导干部为目的”的学校,在中国革命史、教育史上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耀眼光芒栩栩生辉,永垂青史。“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她为中华民族和社会的解放, 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故进行以共产主义的理想和抗战必胜信念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抗大成功完成自己使命的精神法宝,值得代代相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更能鼓舞人心和工作意志。

一、回溯“抗大”发展历史进程

“抗大”自1936 年 6 月至1945 年 9 月,建分校12 所, 8 期共培养了10 多万革命干部,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而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她为中华民族和社会的解放, 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正如《抗大纪念歌》唱的: “您是国防教育的模范,您是革命青年的旗帜,您创造无数钢铁的干部,发挥无穷的抗日力量。抗大您是反攻坚强的骨干,建设新中国的栋梁。”

依照抗日形势的发展,可将抗日军政大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划为四个时期。一是抗日战争前夕。这期间的“抗大”又叫红军大学,坐落在瓦窑堡,第一期招收的学员大都是红军干部,以学习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经验为主。通过这一期的学习,红军干部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影响得到清除,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水平;二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总校建在延安,包括第二期到第五期。这一时期为培养更多的抗日军事政治干部,开始向社会公开招生,众多知识青年纷纷涌入,建立了许多分校,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期。三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总校深入华北敌后办学,总部设在河北邢台的浆水,包括第六期与第七期。这一时期的“抗大”处在抗战的最前线,学员们常常边学习边战斗。这所“创造铁军骨干”的学校培养出一大批八路军和新四军干部,有效抵抗了日伪军的疯狂“扫荡”,机智地应对国民党顽固势力的蓄意挑衅。四是抗日战争反攻阶段。主要包括抗日军政大学的第八期,这一期是“抗大”办学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期。总校于1943年返回陕北绥德后,开始整编学校,组织学员参加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使学校在办学机制上呈现出成熟化、稳定化的态势。从储备的大量干部来看,他们皆成为抗战反攻阶段共产党军队的支柱。从发展历程看, “抗大”是为抗日而建立的,它始终跟随抗战形势的发展而变化,是专门为抗战而服务的干部学校。因此,进行以共产主义理想和抗战必胜信念为核心的教育,是“抗大”成功完成自己使命的精神法宝。

二、毛泽东对“抗大”的深情关怀与指导

毛泽东曾说,进入“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没有考试,大家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来到延安,这是最好的考试。毛泽东亲自担任了学校的教育委员会主席,经常到“抗大”讲演指导。

常言道:历史文物是历史和现在的联系纽带,它不仅可以证明历史,还可以把观众带入历史,让他们感知历史。今天在中央档案馆里,还保留着毛泽东在抗大的26篇讲话记录稿。他的这些讲话,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楚了很多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激励着抗大学员改造校舍和课堂,卧室用小石洞做成,讲堂由大石洞而成,黑板是石壁做的,凳子和讲台用石头砌起来。晴天在大树下露天上课,雨天就搬进石窑洞课堂。教员站在石讲台上讲课,学员们坐在石凳上静心听讲。在一次抗大讲课时,毛泽东诙谐地对学生说道: “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 同时,毛泽东还教育大家,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中国的问题必须根据国情,独立自主地制定策略和政策。著名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论持久战》《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青年运动的方向》,都是他的授课内容。他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对于抗大,毛泽东给予了全身心的投入、全方位的关照,抗大留下了毛泽东的情感世界,也铸就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理性大厦,毛泽东对抗大的关怀、指导,高度体现着党对教育的重视和领导。

抗大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将自己的丰富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联系,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成为“能说”、“能干”的新型军政干部。抗大四期开办时,要求前方各部队选拔 200 名学生到抗大,其中“一一五师送学连长者 50 人,学营长者 17 人。一二 0师送学连长者 50 人,学营长者20 人。一二九师送学连长者50 人,学营长者20 人。  “七七事变”之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尖锐,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已经处于次要位置,全民族的抗战势不可挡。为迎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到来,大量增加抗日力量,培养大批抗日军事政治干部成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中心。1938 年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三期干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说到,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增加力量,增加抗日力量的方法有许多:建立游击队,创办青年团,设置工会和农会及共产党支部等各组织。但是把这些统统联系起来的办法就是办报纸和办学校,办报纸可以一二十人印,几百人看,一人传十,十人传百,但这总不如人好,还是要共产党来人才好。在武汉只要有延安来的人,便要他讲游击战。所以创办学校是将全国联络在一起最重要的东西,不仅能产生新游击队,还能够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能够逐渐推广扩大。

毛泽东鼓励“抗大”学员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认为这些也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条件。  1936 年 6 月,抗日红军大学遭受国民党的突袭,不得不迁往保安县县城。那时的保安县是著名的贫困县,广大群众受到国民党和土豪的压榨剥削,地贫人稀,物产缺乏,交通阻塞,这种情况正如当地所传歌谣: “保安穷山窝,破庙比房多,菩萨比人多。” 毛泽东提出把“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作为苏维埃和“抗大”生产劳动教育的指导方针,使“抗大”在特殊的环境下“越抗越大”,其历史经验对当今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以及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

三、“抗大”延伸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抗日军政大学始终坚持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高度重视教员队伍建设。精神层面上,朱德曾说“抗大是宣传机、训练机、播种机,每个教职员如同老母鸡一样,要孵出不少小鸡。抗大培养、训练出一个个干部和指挥员,就会有成百上千个士兵,就能开辟出一块块根据地,就能掌握政权,就能坚持持久抗战。” 因此,“抗大”将教职员看作军事院校最重要的问题;物质层面上,在物资条件极其匮乏的条件下仍然优先保障教职员的生活津贴补给。除每一天都有粮食1.5 斤、菜金 5 分钱,每月津贴 4 元等基本补给标准外,每月额外补助大米2 斤、鸡蛋 1 斤和“风车”牌香烟几包等,当时的抗大校长林彪每个月的津贴才5 元,没有额外的补助。

“抗大”的校舍都是师生自己建造的。第一、三和第八期都曾大规模修建窑洞校舍。例如,第一期的学员曾修缮当地做牛圈的破窑洞,把它整理成校舍;第三期 1000 多名学员于1937 年 10 月底至 11月初奋战两个星期,建成窑洞校舍175孔,修建凤凰山公路3000多米,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嘉奖表扬。

在教育方针上,“抗大”规定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要培养抗日救国的革命干部,就得从政治方向、工作作风、战略战术三方面进行教育,教育每一个学员要成为人民军队的干部,必须首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必须具备为实现之所应有的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但如此,由于战争需要,还必须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抗大”紧密结合战争实际的需要设置课程,入学主要科目里开设有抗日民众运动课程、战略学、战术学、射击学、地形学、游击战争课程、技术兵种课程等等。在教学教育实践中,引导学员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马列主义,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让学员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向群众学习。在教学管理上,如成绩考核,不是看背诵多少理论上的名词和概念,而是看能否运用这些概念、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工作时提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生产劳动教育是“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强有力保证。回望“抗大”生产劳动教育的发展并总结其历史经验,仍可为加强当今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建设以及强化劳动教育实践价值提供借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革命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崔景明 女 1958年1月生,河南省安阳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研部主任 副教授,硕士学位,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