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领奖回来已有一个多月,这本《我的延安情》获奖作品集终于见缝插针地读完了。让人欣喜地是,我们陕西省的参赛作品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共有十二篇。有幸,我的拙作《延河的畅想: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也被选录。
去年三月,《中华魂》杂志社和《中华魂》网络信息中心面向全国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十二月在北京隆重举行颁奖大会。会前,获奖作品集《我的延安情》重磅出炉,并出版发行,书名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王晨题写。该书大气厚重,图文并茂,设计装帧和印刷都非常精美,令人爱不释手。
读完全书,不能不说这是一本弘扬延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淬炼高尚灵魂的经典红书,一本讲述红色故事、传递精神力量、彰显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重要读物,一本全国延会序列众多作者辛勤耕耘的智慧结晶。
这本获奖作品集精选了四十八位参加“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获奖作者的作品。纵观这些作品,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都是用饱蘸真情的笔墨,多角度地解读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
全书首篇 《知行合一 受益一生》是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时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艾平所写,他在五十多年前,作为“北京知青”曾在陕北插队,因此对革命圣地延安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深刻地体验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陕北农村那种“住的土窑烂房,吃的野菜粗糠”的极其艰辛的生活。
吃了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文章中,艾平以他在延川县关庄公社“住公窑,吃派饭”和“记工分,搞会战”的五年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他在那样的生活条件下磨砺而成的乐观精神和顽强意志,以及淬炼出了“我要读书”的行动自觉,继而总结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人生哲理。
书中《延安精神哺育我成长》一文,是一等奖获得者、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赵志祥的呕心之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读了让人感慨颇多:
“1966年12月,全国各地许多青年学生到延安。我们从老家宜君县中学出发,背着铺盖卷,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崎岖的小路,徒步4天,于1967年元旦到达延安。我们满怀激情地瞻仰了延安革命纪念地,听讲解员介绍了毛主席和党中央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故事。宝塔山下,延河岸边,来自韶山、井山、遵义等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们交流学习,跳呀,唱呀,尽情地歌唱毛主席,歌颂共产党,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疲劳,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延安精神洗礼。”
大约十年后,作者赵志祥又从宜川县委宣传部调到了延安地区通讯组工作,重新回到了圣地延安。他在自己的记者生涯中,设身处地宣传延安,不遗余力地弘扬践行延安精神,真真正正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熠熠生辉。
征文一等奖获得者孟昭斌退休后加入了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激动之后便提笔写下了四句诗:“莫道晚年万事休,理想还在心中留。延安精神伴我行,笑傲夕阳度春秋。”
延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如此耀眼,以及辉映四方,她真的是一本永远也不完的红书。孟昭斌重走延安时期的革命路,拜访延安时期的老领导,珍惜一切机会宣讲延安精神,并撰写了《延安精神延安人》等文章。这本集子中,收录了他撰写的《夕阳无限好 延安情更浓》一文,他以自己对延安的这份崇高的情怀,以及亲历的事实,“汲取力量,增进智慧,陶冶情操,涵养心灵,明确方向,展望未来”。
他学有所获,行有所感,研有所思,干有所成,形成了推动延安精神走“深”、走“实”、走“新”、走“心”的研究氛围以及“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工作效应。
作者性情使然,在文中写到:
“我认识到,延安是一支响彻古今的壮歌,是一幅辉煌天地的画卷,是一首内涵丰富的史诗,是一部光照日月的经典。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鸟飞兔走,我的延安情结在不断升华中强化。我把延安视为常住常新的热土、常照常亮的灯塔,把延安精神视为常读常新的经典、常学常用的武器和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当读到书中《延安请·党校情·延会情》一文时,我的眼眸为之一亮,因为作者康泰山是这次去北京领奖与我结伴而行的好朋友!他是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康泰山。文章字里行间都感觉非常亲切,非常温暖,非常惬意,这篇文章获得了本次征文二等奖。
联想到毛主席的那首大气磅礴、豪情盖世、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就是在康泰山的家乡清涧县所写,是在清涧县袁家沟村白玉才家那个“小炕桌”上完成了。康泰山写到:“这首词引领我与延安结下了永远的情缘。”
八十年代末的一个春天,康泰山来到延安参观学习,心灵受到震撼。九十年代初,他在清涧县委党校开始了32年的教学生涯。去年5月,他被推选为清涧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他在这篇文章里,记述了他一路走来,从延安精神中不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的人生轨迹。
获奖作者中,郭娜是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她的作品《我的“延安十三年”》喜获本次征文大赛二等奖。当年,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转战陕北十三年,而她进入省延会编辑会刊《源流》恰恰也是十三年。她在文章中,结合自己“延安十三年”的特殊情结,向我们娓娓道来,讲述了延安精神滋养她前行的心路历程。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的这种跨越世纪的诗情,在郭娜的心中徐徐升起。她在文章中写到:
“13年前,我到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工作,记不清有多少次往返延安,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延安十三年和延安精神走进了我的生命,培育我成长,激励我进步,让我初心如磐、行稳致远。延安精神激励我实干。这些年,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开创性发展。……我时常感悟,延安精神不仅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做好延安精神弘扬工作,才能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单位,不辜负使命,不辜负时代。”
写得多好啊!其实,这是她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是她鼓足干劲的灿然喷发,这是她生命拼搏的无声呐喊。
这本书中的作品,每一位作者都是极度用心用情,可谓延安精神的一次“大练兵”,一次“大检阅”,一次“大展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是光看文字标题就已经有诸多的红色情愫跃然纸上,诸如:金星的《我们是永远的“延安娃”》,刘纪宏的《一生割舍不下的情怀》,李连元的《回首黄土地 难忘知青情》,王侠的《我要带着孩子回延安》,薛鑫良的《魂牵梦绕是延安》,于汪洋的《三代人的延安情》,武胜利的《深入骨髓的红色记忆》,祖德润的《延安,我心仪已久的精神家园》,许岩的《妈妈,黄馍馍真香》,王富荣的《怀念延安,那慈母一般的怀抱》,白东芹的《美丽的延安有我的根》等等作品,那种对延安浓浓的深情,仅从标题就可以窥其一斑,文字内容更是篇篇精彩,珠落玉盘。
本书的所有插图,也是勾人魂魄,引人入胜。或是知青劳动场面,或是壶口瀑布的壮观,或是三块石头支口锅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凄然场景,或是延安清凉山解放日报社旧址的清冷,或是南泥湾的红色记忆,或是延河畔延安大学窑洞群的俊秀,或是延安新城区高楼林立的雄伟……这些珍贵图片,多元素、多视角、多领域地展现了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那些镜头穿越时空,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笔者所见所闻,《我的延安情》编委会主任林炎志,副主任靳诺、周吉平,编委龚海燕、吕虹、闫金久等等,以及主编林敬秋,编辑组朱红升、邢树森、任世杰、李馨雨、白雪、李宽、白羽等工作人员更是事无巨细地日夜操劳,悉心勘校,付出了许许多多看不见的辛苦。颁奖大会期间,我从他们脸上欣慰的笑容中,读懂了“认真”和“细心”,默默记在心里。化愿景为标杆,他们就是我的榜样。
延安精神,代代相传。我相信,这本淬炼灵魂的红书,一定会让全社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延安的革命历史,更加深度地理解延安精神,更加深切地传承红色基因,更加深广地塑造时代新人,迸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
(作者武德平,系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会刊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