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天生,又字子德,号中南山人,陕西富平美原人,清初学者、诗人。他深通经学,兼长诗词,人称“关西夫子”,与李颙、李柏同称关中“三李”。
李因笃出生于一个富商之家(《历代名人年谱》上海书店1989年版,谓其生于崇祯六年即1633),其父李映林为邑诸生,习程朱理学,是东林党领袖、关学名儒冯从吾的得意门生,于崇祯七年病卒。这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抵美原,因笃的祖母同家族中八十余人0,他随母居于外祖父家,从此受外祖父教诲,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尚书》、《孝经》,继承了其父讲学议政的遗志。他天资聪明,11岁应县试获第一,即入邑庠。
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李自成义军攻占西安,建大顺政权。李因笃由于家庭出身而仇恨农民军,遂弃诸生,随外祖父避居北山,闭门读书。明王朝被推翻,清贵族入主中原,李因笃和许多明朝知识分子一样,对明王朝深怀依恋之情,反对清廷统治,志图匡复明室。顺治十六年(1659),经友人推荐,他抵固原,受代州知州陈上年之聘,为陈课馆教子。后来,陈调雁平道,他随至雁门。在塞上的八九年中,发愤精读六经,钻研濂洛关闽诸家理论,以诗文高古精邃而名扬天下,一些有名之士如顾炎武、傅山、屈大钧等人与他相交。康熙二年,顾炎武自昌平奔代州和因笃结为密友,二人同谒思陵,抒怀故国之情。五年(1666),顾炎武复至代州道署,同李因笃联络了二十余人“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应募垦荒”,图谋组织反清势力。但次年九月,陈上年离职,李因笃失去庇护,只得携家归陕。七年,顾炎武被捕入狱,李因笃奔走三千里,求人设法营救,使炎武脱难。
康熙九年(1670),李因笃东出潼关,经河南,下扬州,十一年到达湘鄂之地。时值康熙撤藩,“三藩之乱”战火骤起,他又北上返回家乡。当时,陕西已处兵火之中,他遂避地凤翔,又北上延安,仍谋联络明朝老兵故士,以图推翻清廷。十七年(1678),清廷诏举博学鸿儒,李因笃被推荐,但他以母老家贫力辞,不赴京师。康熙帝派员固请,他以死相拒。其母应允,他方才赴京。被授翰林院检讨,奉命纂修明史。在职仅月余,连上三疏,以母老辞职。康熙帝以其情词恳切,准归家终养。
李因笃归家后,深居简出奉母唯孝。康熙二十三年(1684)春,他应聘主讲关中书院。是年秋其母殁。服满,应岐山县令之请于朝阳书院讲学。二十八年(1689)春,患右肢瘫痪病,行动不便,断绝交游,终日读书、改旧诗文稿。三十一年(1692)冬,病情加剧,卒于家。
李因笃致学一生,以经学为本,师宗程朱理学,继承和发挥了“关学”的核心理论,以经世致用为旨要,反对性命之说,主张研究现实,裨益于国计民生。“其所作漕运、郊祀、圣学、荒政、治河、史法、天文、历法、盐政、钱法、乐律、屯田、用人诸篇,不但源流得失,了如指掌,且能针对时弊,提出挽救办法”。【注:《清代人物传稿•李因笃传》。】
李因笃早年学诗,以杜诗为宗,“为诗宁拙毋纤,宁扑毋艳,宁厚毋涩”。《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诗“大抵意气苍莽,才力富赡,而亢厉之气,一往无前,失于粗豪者盖亦时时有之”。他擅长五言排律诗,有人推他为一代之首,顾炎武则称其为诗坛飞将。其诗词既佳,故精于音韵。与顾炎武共同讨论,钻研毕生,二人反对萧山毛奇龄的观点,发生争执,毛奇龄骂之,因笃竞出拳以殴,有失儒者风度。
李因笃学问渊博,著作甚富,有《诗说》、《春秋说》、《汉诗音注》、《汉诗评》、《古今韵考》及《受祺堂诗集》35卷,《受祺堂文集》4卷,续刻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