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养源,字资琛。陕西韩城人。早年毕业于陕西第一师范学堂优级班。有近十年教书经历。在韩城初小教书时,适逢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向群众宣传-,反对军阀混战;在延长县高小任教时结识了杨虎城,对他后来的政治生活有很大影响;任韩城高小教育主任时,正值“五卅”惨案发生,陕西省学联也因军人打伤学生而发起声讨军阀吴新田的运动,他不顾守旧校长的阻止,召集学生开会声援,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1927年春,苏到西安国民军联军总政治部工作,认识了中共党员刘伯坚和宣侠父。1928年秋去河南,在方振武部任参谋和战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兼《河南日报》。曾向方振武建议“武装民众”。1929年末,经焦易堂介绍,到南京任国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秘书。一年后,又经胡汉民推荐,被派作国民党陕西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当时杨虎城主陕,苏深得杨的信任和器重。名为办理“党务”,实则赞助杨虎城开展各种进步活动。面对国民党、蒋介石对工农红军的“围剿”和对进步势力的镇压,他利用自己的合法地位,为一些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安排工作,帮助其隐蔽,继续活动。一年后,因工作掣肘而辞职,不久又回到杨虎城部。这时苏的思想已发生飞跃,认识到只有跟共产党走才有出路,遂与中共地下组织取得了联系,接受中共交给的一些任务,如为进步青年介绍工作、掩护中共地下工作者、营救被捕的革命同志和进步人士等。经他营救脱险的就有近百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师长、中共党员许权中潜回陕西,经他掩护,在韩城隐蔽,避过了被抓捕的危险。
西安事变中,苏坚决拥护张、杨的八项主张,代表十七路军参加西北民众指导委员会,任该会委员兼组织部部长。
1937年冬,侵华日军占据晋南,陕西的韩城、合阳、朝邑一带成为抗战前线。经主持陕政的孙蔚如同意,苏自告奋勇到合阳当县长。赴任时,他约了几位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一起去,将他们分别安排在县政府任秘书、科长,或推荐到合阳中学教书。在此期间,他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李兴中领导的第一七七师,联络进步人士和爱国青年,发动群众,做抗击日军的准备。经苏和李兴中协商,由县府和一七七师出面办了一个沿河各县学生军训大队,给抗日救亡培养骨干。他支持中共地下组织办了一期“青训班”,这批青年中有不少人后来奔赴陕甘宁边区;还组建武装民众自卫队,自兼大队长。合阳一时形成抗战热潮,民主气氛相当浓厚。群众称他为“抗日县长”,称合阳为“小边区”,而国民党当局则说合阳“-了”。1938年6月蒋鼎文接替孙蔚如主陕。随着国民党“溶共”、“防共”、“限共”、“-”具体办法的贯彻,合阳形势逆转,苏遭到国民党的怀疑和破孩,遂愤而离职回家。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继续破孩,他在家未作久留,又到孙蔚如领导的第四集团军任参议和政治教官,并由孙保荐担任集团军国民党特别党部委员、书记长,但未被国民党当局批准。部队当时正在中条山和日军鏖战,苏或亲赴前线,或深入敌后,宣传抗日,慰问将士,鼓励士气;还冒险化装潜入运城,策动伪军戚文平部反正。这支反正部队即后来孔从洲带领的新三十五师。
1941年,苏被选为韩城县临时参议会议长,遂离开部队回韩城任职。从此,他以参议会为讲坛,宣传民主,反对-,抨击国民党顽固派的-统治。为解决韩城历史上遗留的田赋畸重问题,他赴西安,据理力争,终于获准减轻韩城人民的负担。他还抵制了陕西省第八(大荔)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蒋坚忍要各县制备寿屏为其-和为了-陕甘宁边区要各县集资修筑白宜公路等做法,深得群众拥护;但也更加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嫉恨,企图将他杀害。但慑于他在群众中的威望而没有下手。
1947年10月12日,人民解放军占领韩城。事前,苏做过策反国民党乡长王殿英的工作,给游击队送去炮兵望远镜和《韩城县志》等急需品。韩城一解放,他代解放军草拟《安民告示》,建议商会给战士们筹办鞋袜被服。几天后,国民党军队反扑,他跟随解放-移,进入解放区。后又只身辗转到达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受到周恩来和其他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1948年5月,苏到延安,在电台广播声明自己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呼吁人民团结起来,为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贡献力量。他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参事和边区政府委员。
西安解放后,苏在杨明轩领导下,恢复中国民主同盟西北总支部,成立临时工作委员会,任委员,负责机关日常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苏作为西北解放区的代表,赴北平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0年起,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陕西省农业(农林)厅副厅长,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陕西省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民盟第二届中央委员,民盟陕西省第一、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1974年5月15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