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会聚焦

向雷锋学习

发布时间:2023-03-09 11:20:13    来源:渭南日报

        自从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雷锋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雷锋同志命名的雷锋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一个炫耀多彩的“坐标”,一页浓墨重彩的光辉巨章。雷锋精神源于延安精神,而且继承发展了延安精神,历时60年来,雷锋精神至今经久不衰,一直被中华民族几代人奉为良好品质和崇高精神。

  

  1961年8月,我被西安高级中学保送到解放军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同时入伍。按部队要求,入伍后先进行入伍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树立献身国防事业的思想。其中教育内容有学习雷锋的任务,班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当时雷锋还在世,部队发的书中有本叫“苦孩子、好战士”是宣传雷锋事迹的小画册,我把主要内容画成连环画,供大家参观学习。结合学习,班里还搞了忆苦思甜教育,通过一系列学习,大家觉悟普遍提高,一致表示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努力刻苦学习军事科学文化,做一名雷锋式的好学员。

  

  1970年10月,我由修理部技师调任政治指导员。通信连专业门类复杂、分散、执勤点多,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经过一段时间了解,决定以学雷锋为突破口来解决这些问题,经连队党支部讨论一致同意连队开展学雷锋活动,一方面学习雷锋的事迹,另一方面还办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展览。学雷锋见行动,连队的好人好事多了,连队的面貌大有改观,当年年底还被评上“四好连队”,“五好战士”的人数也比往年增加。我们连队学雷锋的情况受到上级的重视,派来工作组调查总结经验,连队还成立了学雷锋报告小组,到每个连队报告学雷锋的经验。

  

  1984年9月,我被调任师政治部主任。次年九月部队改编,进驻到沙漠边沿,部队驻地环境十分艰苦。有位领导视察部队后感慨地说:这里除了电线杆和火车路外,基本上和原始社会差不多。环境艰苦,部队还要国防施工,主要是修防空工程,部队还担负着看守山区内几十个分散点,每个点2~3人,远离部队,在深山野沟内。为了适应新环境,全面加强部队建设,完成好守备任务,师党委根据我们政治部建议,在全师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发扬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争当贺兰山好卫士的活动。各个部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养猪种菜,腌制小菜,解决食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战士们提出“热爱贺兰山,建设贺兰山,保卫贺兰山”,个个精神振奋,连队创先进,战士争当好卫士。1986年9月,兰州军区在我们师召开了基层建设现场会。上级在总结我们师部队建设经验时,把部队的这种好思想、好作风概括为贺兰山精神,并和“老高原精神、红其拉甫哨所精神”,一直在兰州军区宣扬。1989年1月七家新闻单位同时宣传我们的建设经验,中央电视台连续四次播放先进事迹。

  

  1990年9月,我被调任渭南军分区政治委员,同时还是渭南地委委员。在我的提议下,军分区党委做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加强民兵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还特别强调发扬延安“双拥”光荣传统,做好拥军爱民工作。很快全地区民兵预备役人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讲奉献,做好事,民兵工作建设出现了新形势。蒲城县武装部还根据县域情况,开展学雷锋精神,学习“三个精神”,即“三虎”:爱国将领杨虎城、全军学雷锋标兵李润虎、新时期卖粮大户屈发虎。

  

  2003年3月,我从工作岗位退下来,自己感到身体还可以,便想为社会作点贡献。当时渭南的养老事业开始发展,几家老年公寓都还办得不错,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指导,继续发展将会受到影响。我与其他几位同志便自筹资金,办起渭南市养老事业服务协会,统筹指导养老事业发展。老年公寓要办好,首先要解决服务质量,我们协会决定在全协会老年公寓中开展学雷锋活动,重点解决护理人员要热情为老人服务,而且抓典型、树标兵,把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公寓工作人员提出要像雷锋那样对老人火热般的温暖,“视渭南为故乡,待老人如亲人”。由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入住公寓的老人增加很快,先后涌现出不少先进个人,其经验受到中、省有关部门的重视,全国各地许多养老机构也来渭南取经。

  

  2015年,由于我年龄过高而辞去会长职务。2018年7月,渭南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了,我受邀成为研究会顾问,四年间,作为研究会顾问,亲眼看到研究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作为研究会顾问,也和研究会各位同志共同学习进步,受益匪浅,特别是加深了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和对形势的认识。

  

  回忆自己走过的路,或是在校学习,或是在部队、在地方工作,退休之后,向雷锋学习、践行延安精神永不止步。

                                                                                      (作者:渭南市延安精神研究会顾问    王延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