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华起义革命精神是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刘志丹、唐澍等共产党人毅然率领渭华地区农民以及军队在与国民党反动军阀斗争过程中铸就形成的优良作风。
渭华起义革命精神诞生于渭华地区。大革命失败后,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等十多个主要革命根据地都相继沦陷。渭华地区的革命形势也急剧变化,陕西革命运动转入低潮。这时敢不敢革命和怎样坚持革命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两个根本性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共陕西省委毅然肩负起带领人民群众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重任。中共陕西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央指示,制定了开展武装斗争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在陕北、陕东、渭北等地组织发动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旬邑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发生与1928年5月的渭华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北方领导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陕西地区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势力,在西北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对于西北地区后来的革命运动发展,特别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建立陕甘根据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渭华起义中以许权中旅组成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和以农民组成的陕东赤卫队为革命骨干,在陕东特委的直接领导下,浴血奋战,坚持斗争了两个月,开创了拥有200平方公里、数十万人民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虽然唐澍、廉益民、吴浩然、赵雅生、李大德、薛自爽等西北工农革命军和陕东赤卫队领导人在起义中英勇牺牲,但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渭华起义先烈先辈在斗争中却铸就了“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不怕牺牲、矢志奋斗”的革命精神。正如习仲勋、徐向前、汪锋等同志为渭华起义题词的那样:“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为革命牺牲精神永存”“渭华起义精神永放光芒”。
延安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结合当时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特征,在革命斗争中传承和发展民族精神而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
延安时期的先辈们,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人民解放的生死考验中创造了辉煌业绩,在实现人民幸福和引领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延安时期,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甘冒出生入死之险、身陷囹圄困苦之难、蒙丧失亲友之痛,抛头颅、洒热血、夙兴夜寐、栉风沐雨,就是因为他们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同以教条主义为主要表现的主观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它贯穿于延安精神的各个方面,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这一思想路线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遵循的根本原则,在这一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党才能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与改革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延安时期,党的各级干部树立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良好风范,与人民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血肉联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也是在延安时期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延安时期,党领导人民用小米加步枪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遭遇军事包围、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多重困境下,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 足食。在这生产自救的过程中便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其成为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政治本色,也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渭华起义革命精神与延安精神产生的历史时期是相同的,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属于革命战争年代产生形成的精神。在这个大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一致的,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无论是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渭华起义还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十三年的辉煌斗争,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从翻身成为自己的主人,过上好光景。因此无论是渭华起义革命精神还是延安精神都是统一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面临主要任务的大局。
大革命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始终把“武装斗争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并围绕“要不要武装斗争”和“如何开展武装斗争”这些现实问题展开探索。渭华起义的革命实践,就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尝试。1928年4月,渭华起义的领导机关——中共陕区特派委员会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了指导渭华起义的纲领性文件《陕东区特派委员会目前工作计划大纲》,其中指出:组织游击队,开发游击战争;游击战术是:“出没无常、聚散无定、避实就虚、声东击西、流窜乡村、动作神速、团结坚固”。渭华起义进行游击战争,制定的28字游击战术比192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同志根据井冈山根据地游击经验提出的16字方针还早。这都是渭华起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充分印证。
渭华起义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开创了群众武装斗争与革命军队相结合实现武装割据的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到农村去寻找同盟军,应当从城市走向农村,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很薄弱,必须发动更广大的群众,而中国人数最多,力量最大的就是农民阶级,因此,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把农民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渭华起义不仅把农民运动作为重要的斗争形式,由农民组成的陕东赤卫队,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它与西北工农革命军相结合,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以认识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为了帮助全党真正搞清楚中国革命问题,毛泽东写了一系列重要哲学、军事和政治著作,这些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文献,也成为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期,《毛泽东选集》1至4卷的159篇文章,延安时期创作的有112篇,占到总量的70%。这些著作都打上了延安“窑洞中的马列主义”精神印记。
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以极大的政治智慧和创造力,克服艰难险阻,创立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新型社会,建立起迥异于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并付诸实践,以“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成果,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延安时期,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青年和有志之士,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奔向延安,就是因为延安窑洞里有马克思主义和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代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正是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既“鲜活”又“接地气”的革命理论。
渭华起义革命精神的灵魂是坚定信念。渭华起义本身是在革命陷入低潮、白色恐怖异常严重的形势下坚守政治信仰并付诸行动的思想结晶。大革命失败后,陕西的形势也非常的严峻,革命面对的是生死的考验,渭华起义的领导人,在面对这种生死的考验中,毅然的选择继续革命,以更为坚定的信念,支撑起革命胜利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共产主义的信念之火在渭华地区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一批又一批的共产党员的手中传递,而渭华起义的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正是带着这熊熊燃起的烈火,点燃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草原。
延安时期,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党中央始终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陕甘宁边区创办的 “抗大”、马列学院、陕北公学、“鲁艺”等学校,虽然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但都把马列主义理论作为重要课程。当时的陕北,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他们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中转变思想,树立起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人们很形象地赞誉:“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1945 年 4 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再次明确宣告: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就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
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自强不息,工作在敌人的枪口之下,做好了“把最后一滴血献给民族和国家”的准备,下定了“愚公移山”的决心,满怀“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用他们的无私无畏、敢于牺牲的革命意志和豪迈气概,彰显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捍卫与执着坚守。
渭华起义革命精神与延安精神有着内在统一性和精神内涵的共性,但由于形成的具体历史阶段、创造主体等差异,两种精神又呈现出不同的内涵重点和特质。
渭华起义革命精神与延安精神虽然同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从内部来讲,却又属于这个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渭华起义革命精神产生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它是以刘志丹、唐澍、谢子长等人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渭华地区人民群众浴血奋战,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过程中铸就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始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延安时期进行的整风运动,主要就是从思想上反对教条主义,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另外,在经济和军事上,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还面临着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包围和进攻。正是在应对这些困难和任务的过程中,历经十三载的峥嵘岁月,孕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此外,延安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则横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两个历史阶段。
渭华起义革命精神在党中央的指导下,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以刘志丹、唐澍、刘继曾、许权中、谢子长、李大德、薛自爽等为代表的党政军民共同铸就形成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和陕东赤卫队成立后,他们成为渭华起义的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在刘志丹的带领下,铲土豪、杀劣绅、除恶霸、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府,开创了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在起义中,他们展现出来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不怕牺牲、矢志奋斗的精神,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延安精神主要是在中共中央直接主导下创造的,毛泽东同志是延安精神的培育者和实践者。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毛泽东在延安领导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对延安精神的成熟起了决定性作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地阐明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抗战中,提出的抗日救亡十大纲领,坚持抗战,取得胜利奠定了正确思想基础。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全党整风运动,批判了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着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给全党和中国革命事业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提出和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成为了延安精神的精髓。毛泽东无论走到哪里,始终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体现的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1942年毛泽东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参加生产劳动,使解放区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粉碎了敌、伪、顽的封锁,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渭华起义革命精神是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在渭南、华县进行革命斗争所形成的精神。体现更多的是地域性和基层性。起义前后历经两个月遭遇挫折,其更多影响的是陕西的革命进程,成为陕西“三大起义”中影响最大的起义。渭华起义熔铸的精神对渭华地区人民,对整个陕西地区的人民群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渭南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受到渭华起义革命精神的反哺,把渭华起义革命精神融入到自身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去,在三秦大地上为渭南人民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延安精神则是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逐渐形成发展而来的精神。体现更多的是全局性和中央性。延安精神不仅对陕西人民有着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更对全中国人民有着非常中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可以说,延安精神作为中央层面的精神,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中都应该把学习并践行延安精神作为精神武器,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
渭华起义革命精神与延安精神的特性不同,有着自身的侧重点,但却共同书写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精神史诗,都将在新时代焕发出各自的光芒。
(作者:渭华干部学院 张思奇 罗建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