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河南林州考察。在红旗渠纪念馆里,总书记久久驻足。他说:“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初,我尚年幼,却已对红旗渠的故事耳熟能详。那时,村头巷尾常响起大人们激昂的歌声:“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那旋律激昂而悠扬,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父亲提及红旗渠位于邻近的河南省林县,一股探访的冲动油然而生,梦想着亲眼见证那传奇的水利工程。
去年金秋十月,作为大荔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一员,我有幸参与了一次赴太行山的考察学习之旅,才有机会一睹红旗渠的壮丽风采。
站在红旗渠畔,我震撼不已,心中久久回荡的是红旗渠总设计师、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的身影。他的亲民情怀、果敢决断、睿智头脑与坚韧意志,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令人肃然起敬。他率领林县干部群众,以无畏的勇气、顽强的毅力,与自然抗争,与困难搏斗,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和作风,无疑是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生动诠释。
毛泽东主席曾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他还说过:“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作为一县的最高领导,县委书记的思想境界、工作作风、能力水平,往往会对一个县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产生深远影响。红旗渠的奇迹,离不开杨贵书记的英明决策、正确领导和身体力行。这样的干部,是人民之所需,时代之所唤。
杨贵书记身上闪耀的宝贵品质,像他的名字一样,难能可贵,并照亮着新时代的党员和干部群众砥砺前行。
他心怀苍生,以民为本,政绩观朴实无华却真挚动人。林县缺水,人所共知,无人强求他必须励精图治。若他安于现状,甘做太平官,也无人指责他不称职。然而,他心中始终装着群众,群众的疾苦就是他的牵挂,群众的期盼就是他的工作动力。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为民情怀,使他无法坐视不管,无法庸碌无为。他深知,不作为、懒作为、假作为,只会让百姓寒心,让良知蒙羞,让信仰蒙尘。
他行事果断,雷厉风行,效率之高令人赞叹。1959年6月,面对林县缺水的严峻形势,杨贵书记迅速行动,组织考察队伍兵分三路外出寻找水源。从决定考察到踏上征程,仅用了一天时间做准备,第三天即赶到相邻的山西省平顺县石城公社现场调研;从与干部群众座谈交流到县委作出“引漳入林”的决策,前后不过四个月。紧接着,又用了仅仅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外业测量、工程设计、队伍搭建、资金物料筹集等一系列准备工作。1960年2月10日,总指挥部发出动员令,红旗渠工程正式动工。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林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如同拧紧的发条,一刻不停,义无反顾地向前冲刺。
他勇于担当,敢于拼搏,不畏失败的精神令人敬佩。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引漳入林的成功率微乎其微。一旦失败,不仅会让林县元气大伤,还会让他背负贪功妄为、劳民伤财的骂名。然而,面对重重困难,杨贵书记没有退缩。他深知,协调难度大、技术难度大、后勤保障难度大,但更清楚的是,群众的期盼和信任是他最大的动力。他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引漳入林的征程。
他尊重科学,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令人肃然起敬。他深知,规划设计是工程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搞好规划设计,他选贤任能,大胆起用和他一样作风严谨细致、敢做敢为的中专生吴祖太负责工程的测量设计。吴祖太带领测量小组,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红旗渠的设计蓝图,而且一拿就是三套方案。为了确保测量准确无误,杨贵又组织复测了四次,直到心中踏实为止。此外,他还未雨绸缪,与山西平顺县就施工期间挖压占用的山坡、土地、树木和今后渠道的保护、管理、使用等问题达成并签订了补偿协议,并如约兑现。确保林县人民永久享有使用红旗渠的权利。他这种善抓重点的睿智、超前的眼光和细致入微、严谨周到的态度和水平,让人无不佩服。
他发扬民主,从善如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令人啧啧称道。在工程初始阶段,由于经验不足、缺乏科学安排和调度,工程进度缓慢,人们的情绪受到影响。面对这一困境,杨贵书记及时召开“盘阳会议”,充分听取技术人员和民工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决定调整思路、集中精力打歼灭战。随后战线全面转移到山西境内,技术力量得到了保障,施工的速度与精度有了明显提高,扭转了被动局面。“盘阳会议”也因此被誉为引漳入林工程中的“遵义会议”。
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的创新精神也非同一般。在那个特殊年代,杨贵书记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挑战权威。他深知,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上级要求暂停施工,而林县县委却巧妙地在遵循上级指示与保护工程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三万大军有序撤离,仅留下三百名青年男女,他们坚守阵地,用汗水铸就了后来的“青年洞”,这一壮举成为不朽的传奇。
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与群众并肩作战,共享甘苦。晨曦微露时,他们已踏上工地;夜幕降临后,灯火依旧通明。锤声、炮响交织成劳动的乐章,干部与群众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共同面对艰难险阻。在险峻的工程地段,总能看到干部们的身影,他们既是运筹帷幄的指挥者,也是冲锋陷阵的好战士。
以杨贵为代表的林县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精神更是熠熠生辉。在今天看来,如此庞大的工程难免让人联想到利益纠葛,然而,以杨贵书记为代表的林县人,心中只有奉献与牺牲,从未考虑过个人得失。他们的精神境界,如同红旗渠的清泉,清澈而高远。
红旗渠的建成,终结了林县人民长期缺水的苦难历史,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为国内外所瞩目。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向世界宣告:“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这座不朽的丰碑,见证了杨贵同志的卓越贡献。他所展现的优秀品质,如同璀璨星辰,穿越时空,照亮着共产党人的前行之路。我们衷心期盼,这种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能够代代相传,让越来越多的杨贵式干部涌现出来,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作者系大荔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