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渭华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员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一九二一年就有魏野畴、王尚德等同志传播马列,后来农协普遍成立。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陕西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渭华这块群众基础好、斗争热情高的地方进行革命武装斗争。党团组织选取渭南的赤水职校和华州的高塘小学委立足地,秘密组织、收集武装准备暴动,农运学运进一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和反革命的镇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起义经过
一九二八年二月根据省委三十九号通告精神,决定华州、渭南等五县为暴动区,以刘志丹为军委主席,唐澍为总司令,王泰吉为参谋主任,起义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军民汇合开展对敌斗争,迅速形成以华州高塘、渭南塔山为中心,东到少华山、西至临潼东、南至秦岭北麓、北及渭河两岸,方圆200多平方公里,拥有数十万人口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先后建立区村苏维埃四十八个,绝大多数苏维埃政府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军民一条心、斗土豪、杀劣绅,破坏敌人交通干线和通讯设施。在敌人的疯狂镇压面前,起义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两次击退围剿之敌,使国民陕西统治者丧魂落魄,一时间红色区域内反动政权土崩瓦解,反动教会荡然无存,反动势力一扫而光,渭华起义如北国大地上一把耀眼的火炬,犹如响彻西北的春雷,成为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全国最有影响的起义之一。
因此,国民党反动派与陕西军阀视渭华起义为“心腹大患”他们不容许这个在军阀混乱之中发展起来的人民革命力量存在,在联合镇压起义军民,英勇的起义军民同反动派进行了三月之久、艰苦卓越的斗争,终因敌众我寡,在敌人的残酷镇压下,三百多名渭华儿女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淋淋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在敌人的暴行面前表现出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辱的英雄气概,他们用宝贵的生命和鲜血铸造了巍巍丰碑,他们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历史意义
渭华起义虽因敌众我寡最后失败,但他为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和不少出类拔萃的领导人物。刘志丹、谢子长等不少革命先驱经过渭华起义的考验和锻炼,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将革命的火种引向陕北,为创建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定的基础,终为数年之后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全国革命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