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在十个方面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其中之一是“坚持中国道路”,并指出: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回顾党百年执着追求与奋斗的历史,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梳理一下党和人民探索形成中国道路的历史轨迹,对于更好地学习、理解六中全会的论述,是很有必要的。
党和人民探索并形成中国道路经历了一百年,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救中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19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毛泽东与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通信,谈到走俄国革命道路救中国时说:“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毛泽东所说的“皆走不通了的诸路”,指的是些什么路呢?指辛亥革命前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包括辛亥革命。洋务派搞“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搞工业、搞军事,训练新军。但清朝军队有了洋枪洋炮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照样一败涂地。资产阶级改良派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看到了光从器物上改良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主张学习、搬用西方的一些政治制度,发动了不触动封建专制根本的维新变法,结果当然也只能是无功而败。他们的主张和做法,孙中山将之比作想用几个小柱子斜撑住一座腐朽的房屋使之免于坍塌,毛泽东则将之比作给一件百孔千疮的破衣打上几个小补丁。孙中山自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一条走不通的路,虽然推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推动了社会进步,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毛泽东所讲的“不是有更好的办法弃而不用”,又是指一些什么办法呢?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在苦闷中开始新的思考和探索,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民粹主义、新村主义、工团主义等各种主义、思潮蜂拥而起。夹杂在各种主义、思潮中的还有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工业救国等主张。这些主义、思潮和主张,很快都被实践证明也不是什么好办法。
正是在这样一种“山穷水尽”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选择了革命救国、社会主义救中国。他们选择了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也开始了中国如何搞社会主义的思考。在建党之初,李大钊就指出:社会主义原则是能够运用于实际的,但是当它成为一种“实际运动”时,会因为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将是共性和特性相结合的一种制度,中国将来的社会主义将有自己的特性。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从选择社会主义方向开始,就在准备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酝酿
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确立了中国革命两步走的目标,第一步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不仅回答、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且回答了革命胜利后国家建设的许多重要问题。
毛泽东反对照搬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革命胜利后国家建设问题上,他又明确反对仿效苏联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做法,而主张根据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通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他认为,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只适合于苏联和一些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而不适合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他还指出,中国国情另一个大的特点是,现代性的工业只占国民经济10%左右,而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从中国基本国情实际出发,毛泽东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为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酝酿、提出了一套构想和设计。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从酝酿、设计开始,便有了自己的特点。后来的实际,就是按照毛泽东的构想和设计发展的。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已经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基本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已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长入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由新民主主义脱胎而出,整体上是不同于苏联模式的。而且,党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问题上,总结新民主主义建设的经验,形成了一些突破苏联模式有中国特点的设想,包括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经营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允许其他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并存;在计划生产为主体和国家统一市场的情况下,根据市场的需要,允许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作为补充;等等。这些设想,虽然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但无疑为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思想成果,为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动改革开放起步,提供了思路和启发。
中国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奠基
新中国成立后,没有长时间停留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党根据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根据迅速改善广大劳动人民经济地位及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用三年时间领导人民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如何搞建设,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党和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但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缺乏广泛实践的条件,他们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作出具体设计。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创立者,他们不愿意甚至明确反对教条式地规定未来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而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运用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列宁对社会主义实践作了开创性的探索,并形成了许多科学的理论认识,但他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反对把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因此也没有对其他国家如何搞社会主义给出具体方案。列宁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逐渐陷入僵化。在没有别的经验可学的情况下,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前后还是照搬了苏联的很多做法。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很快发现苏联模式的种种严重弊端,果断决策并带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以党的八大路线为代表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独创性的思想理论,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走出一条中国式工业化道路,尊重价值规律、扩大商品生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等,并开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党的探索后来出现“左”的错误,特别是后来出现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中国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损失。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古老的东方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的曲折,但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中国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创、确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着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社会主义救中国,是党和人民历史性的选择,但过去陷入僵化的老路注定走不下去了。那么要走一条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呢?党总结“左”的错误教训,深刻认识到搞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中国的实际。邓小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首先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式道路”的命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发展,实践越来越需要对这条“中国式道路”作出更带本质属性的定义。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在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他对这一命题反复作了阐释: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提出,明确回答了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主题。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吸收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形成的思想理论成果,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经验,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中华大地上成功地开创并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发展规律,又符合中国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意愿,一经诞生便表现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但是,上世纪80年代末之后,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国家剧变,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陷入低潮,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面临着多方面的严峻挑战。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影响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问题,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大考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跨入新世纪,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国际国内出现了新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矛盾。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全面创新,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心一意谋发展,成功地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道路,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各方面的历史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时代要求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高度,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坚持加强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加强对经济建设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党领导人民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对外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格局。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党坚持依法治国,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党中央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提出并实施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和改革强军战略,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党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坚持“一国两制”积极推进依法治港治澳,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始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党把握外交工作大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使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面。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奋发努力,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新时代,中国道路越走越宽阔!(作者:杨胜群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